教育研究与评论
主办单位: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国际刊号:1674-4632
国内刊号:32-1791/G4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40856 人次
 
    本刊论文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班主任的角色扮演

[摘 要]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中,班主任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交流平台,与学生构建平等、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努力提升个人魅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新课改 班主任 角色扮演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00100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初期,该阶段学生性格逐渐突出且逆反心理较强,不愿受家长与教师的约束,这为初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在初中教育中,班主任要完善班级建设与促进学校发展,这对学生将来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班主任应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引导班级不断发展进步。下面笔者就对初中班主任的角色扮演提出几点建议。
  一、改变传统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
  在传统的初中教育中,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主导者具有绝对权威与话语权,其不容学生质疑,强调学生绝对服从。这样的教学模式没有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甚至容易激起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其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为改善这一情况,班主任应积极改变传统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在新课改背景下在初中教育中,班主任应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明确自己的教育角色。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并在教育中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改的教育方针与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时且积极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案,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然后,班主任应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学情,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另外,教师应在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中、教育中逐渐为学生渗透科学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建立交流平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在传统的初中教育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没有平等对话的平台,班主任无法理解学生的需求,学生无法了解班主任的期待,导致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要有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班主任的做法有以下几点。1.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沟通。2.适当对学生“放权”。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在课余时间里,班主任应放下严师的架子积极与学生打成一片,根据学生的兴趣以朋友的身份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从交谈中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以此加深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理解。然后,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中自己决策权威的角色,适当对学生放权。如教师在对学生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分析学生身上的优点,对学生知人善任,给其一定的职务与权利辅助自己的管理工作。同时班主任应对学生表现出足够的信任,以此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注进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另外,班主任在做事情决策时,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并适当采纳学生提出的可行性意见,以此实现班级民主化管理。
  三、提高个人魅力,在教育中逐渐渗透德育
  为人师表当以身作则。在初中教育中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同时也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教师,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初中教育中班主任应积极提高自身魅力与专业素养。对此,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在形象上,衣着规范,语言文明,行为举止得体大方。2.在教学中,在了解班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为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然后与学生加强沟通,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帮助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3.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书籍与资料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使自己更有内涵。同时应加强与同行之间的沟通交流,分享教学经验,不断使自己得到提升。4.积极为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教育中,班主任需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明确自己的角色,然后在教育工作中与学生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了解学生的需求并对其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注意发挥自身榜样的作用,借助自身个人魅力为学生渗透良好的德育教育,通过言传身教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教育研究与评论》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教育研究与评论》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